(f619)F619楚国

F619楚国:科技与传统的跨界融合新典范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楚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与强大的国力,成为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当我们谈论科技前沿,一款名为F619的科技产品,却意外地与“楚国”这一古老名词产生了奇妙的联系。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命名巧合,更是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深度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一、F619:科技界的黑马

在快速发展的IT数码领域,F619如同一匹黑马,迅速吸引了业界的目光。它集合了最新的智能技术,无论是处理器性能、摄像系统还是续航能力,都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F619的问世,标志着科技产品在设计理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再仅仅满足于功能的堆砌,而是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文化内涵的融合。

F619的设计团队,深受古老楚文化的启发,将楚国的浪漫主义色彩与现代极简主义相结合,打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文化底蕴的外观设计。这种跨时代的融合,不仅让F619在视觉上别具一格,更在无形中传递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二、楚国元素:科技与文化的桥梁

深入探索F619,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楚国元素。无论是开机画面中的楚国图腾,还是系统自带的楚文化主题壁纸,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楚国时代。更为巧妙的是,F619的智能助手被命名为“楚灵”,寓意着智慧与灵性的结合,既体现了产品的智能化特性,又与楚国的神秘色彩相呼应。此外,F619还内置了一套基于楚文字设计的输入法,让用户在输入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细节上的考究,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

三、跨界融合:开启科技新纪元

F619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卓越的性能表现,更在于它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科技产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身边的文化遗产。而F619的出现,无疑是一次有益的提醒,让我们意识到,科技与文化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可以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F619的实践,也为其他科技产品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应忘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只有这样,科技才能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展望未来:科技与传统的持续对话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F619这样的产品出现,它们将在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架起更多的桥梁,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科技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的科技企业能够像F619的设计团队一样,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既有科技感又不失文化底蕴的优秀产品。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科技与传统文化能够携手共进,共同开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欧阳是那个分之

看到网名“基因看历史”转发“浮生如梦”的一篇文章,该文观点认为欧阳氏应该源自楚国大族,主要证据是23魔方数据欧阳氏第一位基因是O-F793。本人认为,基因首位度对研究一个家族渊源很重要,但必须占比具有显著优势,必须与历史记载能吻合,目前数据欧阳氏基因中O-F793并未占显著优势,目前23魔方也没有分析出基因O-F793的欧阳家族,认定欧阳氏源自楚国大族也找不到历史依据,相反是越国公族后裔一支却有历史与科学双重证据印证。网名“基因看历史”者研究基因小有名气,转发文章容易误导大家,特别是欧阳氏后裔。

理由有三:

①欧阳氏排第二位的基因O-F619(23魔方认定的越国公族上游),与排第一位基因O-F793差距并不很大(见附图,一个占比5.7%,一个占比4%)。同时,本人用23魔方筛选功能查询,数据显示O-F793支下共有12位欧阳氏,而O-F619支下却有13位欧阳氏(见附图),检测人数还多一位,也非该文作者所说的基因O-F619占欧阳氏的比例不大。同时,受检测人数较少等情况影响,未来O-F619超越O-F793成为排一位的基因也是大有可能的。

②目前23魔方数据只分析出了湖南几个欧阳氏家族,其它许多欧阳氏的重要聚集地,特别是几大郡望地,包括江西吉安欧阳修故里家族基因,目前均不见23魔方等机构分析出来。

③搜索欧阳氏来源,源自于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古人称山体的南面为山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阳”。这个来源历史上各类书籍记载几乎一致,而且暂排第二位的基因O-F619也从科学方向证实了历史记载的正确性。

当然一个姓氏不可能只有一个渊源,但历史与科学相印证了欧阳氏有一大支(基因O-F619)当为越国后裔是无可辩驳的。O-F793是春秋战国时形成的楚地大族,究竟对应哪个方国(如赖国等)或哪位贵族后裔尚不明确。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汉武帝刘彻、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云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和东夏(大真)的君主称皇帝;南越(吕后时)、于阗(五代时)的君主一度称皇帝;南越、东越、闽越、东瓯、高昌、于阗、吐谷浑、渤海国(大震)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君主称王;匈奴的君主称单于;回纥(回鹘)、柔然的君主称可汗;吐蕃的君主称赞普。

十六国时期: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其中:

汉赵刘渊304年—308年称汉王;

后赵石勒319年—328年称赵王,328年—330年称天王,石虎335年—349年称天王;

成汉李雄304年—306年称成都王;

前燕慕容皝337年—348年、慕容儁348年—352年称燕王;

后燕慕容垂384年—386年称燕王,慕容盛400年—401年、慕容熙401年—407年称天王;

南燕慕容德398年—400年称燕王;

前秦苻健351年—352年、苻坚357年—385年称天王;

后秦姚苌384年—386年称万年秦王,姚兴399年—416年称天王;

胡夏赫连勃勃407年—418年称天王。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后蜀(934—965,之前是后唐的蜀王)、吴(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吴王,919—927年称大吴国王)、南唐(937—958,之后是称国主)、闽(933—945,之前是后梁、后唐的闽王)、南汉(917—971,之前是后梁的南海王)、北汉的君主称皇帝,吴越、楚、南平3个半独立政权的君主称王。

说文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满蒙入主中原,虽得天下,但不法古圣,杀戮甚众,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尚如此,况皇帝乎?故以下之表,无满蒙之君号。至于鲜卑之北魏,虽法中原,但吾无典可考,不敢造次,留此以待后来之君子。

秦 赵氏(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讳 政

二世皇帝 讳 胡亥

三世皇帝 讳 子婴

楚 项氏

霸王 讳 羽

汉 刘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邦

孝惠皇帝 讳 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 恒

高宗孝景皇帝 讳 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 彻

孝昭皇帝 讳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 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 奭

统宗孝成皇帝 讳 骜

孝哀皇帝 讳 欣

元宗孝平皇帝 讳 衎

世祖光武皇帝 讳 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 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 炟

穆宗孝和皇帝 讳 肇

孝殇皇帝 讳 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 祜

敬宗孝顺皇帝 讳 保

孝冲皇帝 讳 炳

孝质皇帝 讳 缵

威宗孝桓皇帝 讳 志

孝灵皇帝 讳 宏

孝献皇帝 讳 协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讳 操

世祖文皇帝 讳 丕

烈祖明皇帝 讳 睿

邵陵县公 讳 芳

高贵乡公 讳 髦

元皇帝 讳 奂

蜀汉 刘氏

昭烈皇帝 讳 备

孝怀皇帝 讳 禅

高祖武烈皇帝 讳 坚

世宗桓皇帝 讳 策

太祖大皇帝 讳 权

会稽王 讳 亮

景皇帝 讳 休

末皇帝 讳 晧

晋 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 讳 懿

世宗景皇帝 讳 师

太宗文皇帝 讳 昭

世祖武皇帝 讳 炎

孝惠皇帝 讳 衷

孝怀皇帝 讳 炽

孝闵皇帝 讳 邺

中宗元皇帝 讳 睿

肃宗明皇帝 讳 绍

显宗成皇帝 讳 衍

康皇帝 讳 岳

孝宗穆皇帝 讳 聃

哀皇帝 讳 丕

废皇帝 讳 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 昱

烈宗孝武皇帝 讳 曜

安皇帝 讳 德宗

恭皇帝 讳 德文

南朝 宋 刘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裕

少帝 讳 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 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 骏

前废帝 讳 子业

太宗明皇帝 讳 彧

后废帝 讳 昱

顺皇帝 讳 准

南朝 齐 萧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道成

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

前废帝 讳 昭业

后废帝 讳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 鸾

炀皇帝 讳 宝卷

和皇帝 讳 宝融

南朝 梁 萧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 纲

元皇帝 讳 绎

敬皇帝 讳 方智

南朝 陈 陈氏

高祖武皇帝 讳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 蒨

废帝 讳 伯宗

高宗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 叔宝

隋 杨氏

高祖文皇帝 讳 坚

炀皇帝 讳 广

恭皇帝 讳 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讳 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 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 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讳 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讳 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 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 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 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 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 讳 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 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讳 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 恒

敬宗睿武昭闵孝皇帝 讳 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 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 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讳 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 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 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 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 讳 祝

宋 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讳 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 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 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 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 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 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 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 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 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 昚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 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 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 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 禥

恭宗懿圣皇帝 讳 显

端宗裕文昭武闵孝皇帝 讳 昰

金 完颜氏

(1) 金太祖 完颜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颜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颜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颜璟 (1189-1208)

(7) 金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元 孛儿只斤氏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佑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无 (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 (元顺帝) 阿里加巴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讳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讳 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 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 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 祁镇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讳 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 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 佑樘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 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 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 翊钧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讳 常洛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 由校

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讳 由检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讳 由崧

绍宗襄皇帝 讳 聿键

昭宗匡皇帝 讳 由榔

清 爱新觉罗氏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永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绵宁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 崇陵

恭宗: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统 献陵

中华帝国 袁氏

洪宪皇帝:袁世凯 1915年~1916年(在位不到1年)洪宪 袁林

我要写穿越小说,可不可以吧唐朝发生的事,人按时间顺序讲给我听啊拜托了,赏金50,好的话会追加

唐 公元618年~907年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一般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而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统一大业的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的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乱,从牛李党争到宦官专权,其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起义领袖之一朱温开始叛降唐朝,后又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

唐朝创建

唐朝创建者——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其祖父李虎曾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封唐国公。其父袭封官爵,其母独孤氏为隋文帝皇后的胞妹。隋末,李渊任太原留守。当时,各地农民起义汹涌彭湃,隋朝的垮台已成定局。617年,李渊集团在太原起兵。这时瓦岗军和河北农民军正在中原地区奋战,牵制了大量隋军,隋京都长安地区的防守力量很薄弱。这年秋天,李渊率三万人由太原出发,向关中进军。年底,李渊攻克长安,立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618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废杨侑,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

统一全国

唐朝建立后,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金城的薛举、武威的李轨和马邑的刘武周,是威胁唐朝关中根据地的三大割据势力。唐朝进行统一战争,首先向他们用兵。 618年(武德元年),李世民率兵灭薛举的继承人薛仁杲,占领陇西全境。619年,唐朝又利用李轨集团内部的矛盾推翻了这个割据政权,取得了河西五郡。620年, 消灭了刘武周势力。 早在618年,占据幽州的罗艺就归附了唐朝。620年秋,李世民率军出关,进攻王世充。次年,在李世民击溃窦建德的援军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降唐。621年至623年,唐军又镇压了河北地区的起义军。割据鲁南和割据冀北的力量,也相继败亡。 621年,唐将李孝恭、李靖等自夔州(四川奉节)顺江东下,突袭江陵。割据两湖的萧铣,也向唐军投降。622年(武德五年),唐军镇压了林士弘在江西建立的楚国,岭南的地方势力只得纷纷归附唐朝。624年,唐军又镇压了辅公祏起义军。这样,长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也都被唐朝占领。 628年(贞观二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击灭了占据朔方的梁师都割据政权。至此,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出力不少,但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遂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自己的对手,史称“玄武门之变”。此后不久,李渊就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他的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在贞观年间,唐朝开始强大起来。

改革官制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唐太宗把隋朝的制度加以改革,定为唐制。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在一起共议国政。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但不一定全置,也不轻易授人,皇帝往往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高宗以后,尚书左、右仆射也要加“同三品”名号,不加此名号就不再是宰相。皇帝挑选一些低级官员任宰相和削弱尚书省的职权,是为了便于控制,防止大权旁落,大体说来,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敕。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敕,如有问题可驳回重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 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二级制(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唐玄宗时,又重新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是监察机构,皇帝经常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到各道、州、县检查工作,进行监督。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乡下有里。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

府兵制

隋唐都沿袭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度,但唐朝又有所改革。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十二卫,一小部分归东宫六率。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折冲府下有团,每团200人;团下有旅,每旅100人;旅下有队,每队50人;队下有火,每火10人。折冲府有上、中、下三等,上府6团,领卫士1200人;中府5团,领卫士1000人;下府4团,领卫士800人。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最多时达634个,总兵力68万人。

府兵的来源,是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选拔一次。府兵从21岁服役,60岁免役,服役期间免本身租调。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班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有时也到其他地方出征和戍防。除外出执行任务时期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只有冬季集中进行军事训练,实行所谓兵农合一制。府兵的戎具、军粮大多要自备,因此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无力负担这种沉重的兵役。

唐代的府兵制贯彻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当时关中的兵力最集中,拥兵26万,约占唐朝兵力的40%左右。府兵的调遣由中央兵部牢牢掌握,地方官乃至中央十二卫都没有调兵的权力。战时,中央从各地调集军队,高级将劣诩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有利于防止将帅的专兵跋扈。

刑律修订

唐高祖时就令臣下制订《唐律》,至唐太宗时完成了这一工作,637年(贞观十一年)颁布全国。《唐律》共502条。刑名有笞刑五等,杖刑五等,徒刑五等,流刑三等,死刑二等,凡二十等。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沿袭隋的《开皇律》。唐高宗时,又令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法典。

在唐律中,体现着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精神。它保留“十恶”,以严惩破坏封建中央集权秩序者。它还通过“八议”的内容,规定贵族、官僚以及他们的家族能够享受多方面的特权。他们犯了罪,有权通过议请、减刑、赎刑、“官当”等方法逃避惩治。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律对劳动人民极力压制。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调课税。为逃避赋役而脱漏户口、谎报年龄、私自出家的,也要遭受轻重不等的刑罚。官私财物都受法律保护,对盗窃者判刑很重。部曲和杂户被定为低人一等的贱民,而奴婢则又低于部曲和杂户。他们和地主、官僚犯同样的罪,但量刑的轻重完全不同。 从维护封建国家利益出发,在《唐律》中也有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防止地主官僚过分迫害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的规定。如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及里等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因此,《唐律》的制订有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的一面。

学校和科举

唐代的学校,在中央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统由国子监领导,共招学生二千多人,最多时达八千人。其中大部分为官僚子弟,还有外国留学生。各地方州县也开设学校,此外还“许百姓任立私学”。学生学习的科目,除书学、算学、律学有专业课本外,其余都学习儒家经典。每年冬季,各官办学校负责把毕业学生贡给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在私学毕业的也可以由州县保荐参加考试。

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便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每次录取的人数不过一二人至五六人,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唐代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度更广泛一些,一般地主子弟都有应试资格。这对排除当时的门阀地主的残余势力来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给李世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作皇帝后,经常和臣下总结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唐太宗很重视选官用人,由于他多方面精心挑选,在他左右掌权的大臣,如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及戴胄等人各有所长,都是一时之俊。唐太宗注意考察地方官的优劣,平时把各地的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除”。(《资治通鉴》卷一九三)选官得人,这是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太宗还注意纳谏。他曾问大臣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很同意这个意见。大臣魏征、刘洎、马周等人,都敢于犯颜直谏。如唐太宗想修洛阳乾元殿,又想到西域市名马,都因臣下进谏而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能及时地纠正一些错误,修明政治。 唐太宗还注意执法,要臣下按法律办事。由于“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太宗即位之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但几年之后,据史书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虽然辞有溢美,但至少可以说明贞观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在迅速恢复。

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他自己曾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资治通鉴》卷一九八)特别是在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想第二次伐高丽,下令在四川造船,“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在唐太宗死后的第五年,即653年(永徽四年),又爆发了睦州(浙江建德)陈硕真领导的起义。这些都说明了“贞观之治”存在的局限性。

武周革命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去,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 武则天名曌,其父曾为木材商人、唐初大臣。武则天精明机智,通文史。唐高宗因患风眩,目不能视,使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武则天第三子)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旋即废黜。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史称“武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仅有的一个女皇帝。

镇压反抗

在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掌握大权的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因此都竭力反对。武则天当皇后后,她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许敬宗等支持,贬杀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唐中宗和唐睿宗实际上是她的傀儡。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宗室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和这两次起兵有牵连的唐朝宗室、大臣都被武则天残酷镇压。为了防止反抗,武则天在徐敬业起兵失败以后,更放手对她的政敌进行打击。武则天还奖励告密,在朝堂放置铜匦,以收受告密信件。又重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专办所谓谋反大案。他们制造了许多可怕的刑具,对被告人进行骇人的折磨和屠杀。周兴、索元礼所杀各数千人,来俊臣所破千余家。唐初在朝内做官的多是关陇士族,所以武则天诛杀的士族官僚主要是这部分人。

武则天在打击士族官僚的同时,对拥护她的庶族官僚则大力扶植。659年(显庆四年),武则天通过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进一步打击士族。

破格用人

武则天还破格用人,大量选用庶族地主做官,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在贞观年间的23年中,录取的进士共205人,但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就达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一倍。她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以示慎重;又置武举,以扩大选官的范围。她还下令允许官员和百姓自己荐举自己,以求进用。690年,武则天派存抚使十人到各道搜荐人才,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教师都被荐举。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即废黜或诛杀。当时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璟、张九龄等,都是在武则天时开始被提拔起来的。因此,唐朝宰相陆贽赞扬武则天的用人说:“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旧唐书·陆贽传》)

在唐太宗时,士族地主还未全面衰落,维系士族社会地位的谱牒还沿袭不紊,特别是关陇士族在政治上还有很大势力。降至唐朝中叶,士族开始全面地衰落。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和武则天修《姓氏录》、重点打击关陇士族以及大力选拔庶族地主等政策有密切关联。

但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很大消极面的人物。她用酷吏滥杀,造成恐怖风气;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她还大肆佞佛,到处筑寺造像,又建明堂,修天枢,铸九鼎,浪费无度。这都进一步加深了阶级矛盾。

五王政变

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皇帝,到705年(神龙元年)她82岁时得了重病,宰柏张柬之、崔玄�等人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强迫武则天传帝位给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事后,张柬之等五人同被封王。不久武则天病死。

李隆基即帝位

武则天下台后,唐朝的政局陷于动荡之中。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落入韦皇后手中。韦后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她先杀太子李重俊,后又在710年(景云元年)毒死唐中宗。这时武则天第四子唐睿宗李旦和女儿太平公主还有相当势力,是韦后专权的障碍,因此成了韦党要消灭的对象。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抢先攻进皇宫,杀韦后并其党羽。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唐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唐睿宗也是一个昏懦帝王,甘心听任太平公主的摆弄。太平公主势力的膨胀与李隆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712年(先天元年),唐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即帝位,是为唐玄宗。唐玄宗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数十人,至此,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

我写小说时也参考了很多资料哈~~以下的网址会对你有所帮助。虽然很长,但是确实能长不少知识呢~~(*^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