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令匹数码网将给大家介绍华为欧洲注册商标的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你解决一些烦恼。

OPPO是不是放弃R系列了,为什么?

OPPO是不是放弃R系列了,为什么?

对,OPPO在4月份Reno系列推出之际正式宣布OPPO将会放弃R系列。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Reno系列,并且F系列也停止更新,据说Reno代表的是年轻、活力之意。

7年的R系列

2013年OPPO推出旗下第一款R数字系列手机——OPPOR1,2013年12月份推出的OPPO R1,售价2498元,采用罕见的双面大猩猩玻璃+美铝合金中框设计,厚度只有7.1mm。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这一句广告让OPPO手机火遍大江南北,无形之中带动力OPPO R系列的发展。据悉OPPO R9系列售出2000万台,用了88天时间,OPPOR9系列销量超过700万台。

为何OPPO要放弃R系列

(1)专利问题:据悉OPPO为加速品牌发展,欲进军欧洲市场,而在2017年华为就已经向欧盟注册了R17、R19、R21三个型号,OPPO要想在欧洲发售,必须回和华为产生专利问题,所以OPPO要改变自家的型号。

(2)改变品牌形象:OPPO的R系列一直是高价低配的代表,在OPPO R17Pro身上,OPPO可以把骁龙660卖到4000+档位,而小米的骁龙845只有2000+,可以说是一款妥妥的高价低配手机。

而推出OPPOReno系列,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档位;另一方面也是OPPO全球战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虽然不喜欢华为,但这事儿真跟华为没啥关系,OPPO自己都出来道歉了。华为在海外注册R19、R21不是手机名。而且OPPO在海外的机型,一般跟国内叫法不一样的,就拿印度市场来说,都是F开头的,还有今年回归的realme系列,OPPO放弃R系列,也是OPPO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R系列很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效应不会很大,去年的R17销量明显不如以前,放弃R系列虽然很痛苦,但要重生,怎么会没有代价?今年OPPO是最痛苦的一年吧,一般企业真没有OPPO这种魄力,说放弃就放弃。全新的Reno系列将主打性能,价格,消费比。OPPO的企业文化是本分,从不攀比,从不诋毁别人,一心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品质,服务和体验。放弃R系列和转为reno系列是转型升级,OPPO现在不请明星代言了,广告也少了,综艺节目赞助也少了,现在的OPPO开始注重自主研发了,听说在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估计是捕风作影,但芯片应该是真的,招了很多半导体方面的人。

不管怎么样,一直喜欢OPPO,品控真的牛,对品质的要求高于行业标准几倍,虽然没有自家的处理器,但知道用户真正的需要什么,给用户更实用的更好体验的手机,如今任何厂商都没有一台手机是完全自家研发的,你能研发处理器,还不是用别人的架构,指令集,屏幕,喇叭,听筒,所以买手机看品控,看自己的需求,别被网上的文章给诱导了,淘宝都可以刷评论。

0PP0是不是放弃R系列手机?我认为0PP0不会放弃R系列手机。R系列手机主要走的路线是高端商务 娱乐 为一体的高端手机。R系列手机会在5g手机领域能看到它。

相信很多使用OPPO手机的网友已经注意到,OPPO今年并没有按照顺序推出R19系列,而是发布了全新的Reno系列,以至于不少老OPPO用户都吐槽“Reno”这个单词太复杂,很难正确的念出来,远不如R系列那么干脆。要知道OPPO R系列一直都卖的不错,尤其是OPPO R9、R11两代产品在当年非常受欢迎,按理说不应该如此轻易地放弃这么成熟的一个产品线才对。

关于OPPO为什么放弃R系列,官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网上的猜测倒有不少。其中最普遍也是最不靠谱的说法就是,华为在欧洲注册了“R17”、“R19”、“R21”三个商标,导致OPPO没办法继续推出R19系列,于是干脆更名。

之所以说这个猜测不靠谱,是因为OPPO的主要销售区域还是在国内,欧洲市场只占OPPO很少的份额。OPPO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欧洲市场放弃耕耘依旧的R系列。退一步讲,即使海外市场无法使用R19这个商标,换一个名字不就行了?OPPO之前就在印度搞了一个F系列,实际上就是R系列的海外版本。或者干脆就跳过R19、R21,像vivo和华为那样直接用R30、R50来命名,也是可以的。所以网友猜测的因为华为的抢注而导致OPPO R系列取消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另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测就是OPPO今年对产品尝试了转型,比如原来负责OPPO国内市场的副总裁吴强调任海外市场,并启用了“80后”副总裁沈义人负责国内市场。OPPO Reno系列正是沈义人一手推动的。更换了新的领导层之后,启用全新的产品线也在情理当中。

而今年的OPPO Reno系列也和过去的R系列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采用了真全面屏的外观,使用非常独特的侧旋升降式摄像头,高配版更是支持10倍的混合变焦,而且还采用了过去R系列从未使用过的高通顶配处理器。可见今年OPPO的产品风格和过往并不相同,由过去偏向女性市场变得更加中性,所以推出新的Reno系列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不过今年的OPPO Reno系列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虽然真全面屏的外观赢得了部分用户的称赞,但升降摄像头模组也带来了机身厚重的问题。再加上华为在线下市场的紧逼,以及老对手vivo的激烈竞争,是的OPPO不得不在今年9月份发布Reno 2之后,有迅速的推出了主打性价比的OPPO Reno Ace。而随着5G的到来,12月OPPO Reno 3又即将问世。一年连发四款旗舰级新品,这在OPPO的 历史 上是非常少见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OPPO在今年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不得不通过快速发布新品来打开局面。

因此也有不少网友猜测,OPPO Reno系列算是OPPO在转型过程中的一次尝试,如果Reon系列接下来的市场表现未达预期的话,那么OPPO就有可能会重新推出R系列。毕竟OPPO R系列的口碑还在,只要能够打造出足够优秀的产品,还是能够吸引不少老用户回归的。

就在Reno系列品牌发布之时OPPO的高管就宣布将由Reno系列代替之前的R系列,所以之前的R17Pro是OPPO R系列的最后一款手机了,与此同时OPPO的logo也发生了改变,可以说进入Reno品牌时代以后,OPPO也将标志性的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R系列一路发展至今,可以说是OPPO高端机的代表之作,但是细心的用户可能发现到了OPPO R11之后发布频率大大提升,可以看出来国内手机市场竞争也是在这时候变得非常激烈,而2018年可以算是中国手机市场的一次寒冬,手机市场增长成负数,包括OPPO在内很多公司的出货量都在下滑,所以OPPO必须求变。

虽说R系列发展到R17在用户口中的口碑大部分还不错,但是仍然难以逃过“高价低配”的坏名声,而作为竞争对手的小米和华为出货量都在不断提升,因此OPPO开始以Reno开始新的品牌之路,低价+高配成为了Reno的代名词,并且继续走中高端路线,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通过这一年多以来的新品,Reno系列确实发挥了不错的市场效果,尤其是最新的Reno ACE以高配置+高性价比在年轻用户中掀起了很好的口碑,仿佛一夜之间OPPO的“低配高价”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Reno系列确实也蚕食了不少华为等品牌的手机市场,我认为OPPO这一步走的还是很正确的。

没有,Reno也是R系列

Reno就是R系列的继任者。

提高性价比

ren o 名字难听,还他妈不好念,失败的名字

放弃了。

Reno发布会结束后,OPPO副总裁沈义人接受媒体采访,并表示OPPO的R系列将停更,由Reno开启OPPO手机的下一个十年。

沈义人称,OPPO过去一直主打的爆款R系列将停止更新,未来将会通过FindX系列和Reno系列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据统计,R系列销量累计目前超过了1亿台,如今OPPO放弃这一系列,看来对Reno系列的未来有很大的信心。另外沈义人还表示,Reno系列将不会像R系列一样明星营销,而是注重与用户的沟通和产品细节。

华为中兴专利战的索赔

华为或索赔数百万美元

华为一共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对中兴提起了四起专利诉讼,指责中兴侵犯其一系列专利技术,涉及数据卡和高速4G LTE网络技术。

华为出具多张图片称,中兴数据卡抄袭使用了华为的商标,并印上华为的标识,而没有向华为支付相应的授权费用;此外,华为一项数据卡旋转头设计已申请专利,而中兴生产的数据卡模仿了华为旋转头专利设计。

“为了保护我们的创新成果以及在欧洲合法注册的知识产权,华为不得不采取此次法律行动。我们的目标是终止中兴通讯对华为知识产权的非法使用,并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表示。

华为仍在计算中兴侵权应当支付的赔偿金额,宋柳平指,这笔赔偿金有可能达到数百万美元。

“你专利很少的时候,肯定要向其他企业支付专利许可费。所谓互换专利,也要看你的专利有没有那么多价值。比如我有个房子,你拿价值相近的房子来换才行,彼此差距不能太悬殊。”有设备商人士向本报指出,2010年,华为支付了2.21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而中兴一直拒绝给爱立信、华为等厂商支付专利费用。

2011年4月1日,爱立信刚刚在英国、意大利和德国对中兴通讯提起诉讼。除专利索赔外,爱立信还请求这三个国家禁止出售中兴通讯手机以及在德国禁售部分网络设备。

核心业务肉搏战

专利壁垒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武器。即便是同城兄弟,在刺刀见红的肉搏战中,亦是无法回避。

华为是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生产商,而数据卡和LTE,既是华为中兴两家重要的增长驱动力,也是争夺焦点所在。

目前,华为、中兴占据全球数据上网卡制造商的前两位,销量占据全球80%的市场:中兴2010年销售了3000万支数据卡,而华为在2009年时,数据卡销量已经突破3500万支。

华为此前拿下了包括荷兰运营商KPNNV、西班牙电信和德国电信在内的LTE订单;中兴通讯则在瑞典、丹麦独建全球第一个LTEFDD/TDD双模商用网。

华为之所以在欧洲的这三个国家提出起诉,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是诉讼相关产品进行销售的主要市场。

“你做什么业务我做什么业务,你进军哪个国家我进军哪个国家”,Frost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指出,华为中兴两家是通信设备商中最为相似的,因此当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会“打起来”。

业内人士认为,华为起诉中兴的另一目的,在于确立自己跨国公司的形象。咨询公司BDA中国公司总裁邓肯·克拉克表示,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起诉另外一家中国公司,这有利于华为的形象,因为这可以消除华为与中国政府或其它中国公司有联系的一贯印象。

而在华为起诉中兴短短一天后,中兴也起诉华为侵犯其LTE若干重要专利。

“我们深知,市场上充满了各种挤压式竞争,我们尊重同行和任何对手,但是不会畏惧任何来自背面的寻衅,惟有反击迎战。”中兴称,公司已经申请法院判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停止侵犯、赔偿损失以及承担因侵权而带来的其他法律责任。

但这场官司能坚持多久仍不可知。本报获悉,华为有起诉倾向时,工信部曾约见华为董事陈黎芳;在华为正式起诉中兴后,工信部又约见华为,希望协调解决此事。

欧盟“三反”调查是导火索

一同从深圳起家,一同进军海外市场,又一同闯进世界通信市场前五强。作为中国通讯设备业两大巨头,华为和中兴这一次将矛头对准了对方。

事件的导火索其实是去年欧盟发起的“三反”调查,华为和中兴作为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日益重合之时,对簿公堂似乎不可避免。

华为一直认为,是它推动欧洲数据卡市场的繁荣。在2005年之前,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市场上,基于PCMCIA接口的老式上网卡年销量不到150万只;2006年,华为推出全球第一款USB数据卡,根据ABIResearch报告,2007年欧洲移动宽带市场发货量增长率约406%,华为当年发货480万片。此后,伴随华为旋转头USB数据卡、移动WIFI数据卡等明星产品的推出,欧洲数据卡市场更是大幅增长。

但从2007年开始,中兴的“低价策略”搅乱了这一市场,到2010年第二季度,中兴的上网卡最低报价只有17欧元,已经低于成本。而在2007年,这一产品价格还在150欧元左右。

中兴的低价不仅让华为头疼,也让市场上的一些其他生产商受到影响。去年第三季度,在欧洲Option公司发起申诉后,欧盟提出针对中国无线上网卡厂商的“三反”调查(反倾销、反保障措施和反补贴调查)。

欧洲lte数据卡 (下一代无线通信)市场启动在即,如果两家不能顺利实现交叉许可协议,中兴仍然会继续在欧洲市场进行低价竞争,而这行为极有可能再次引起新的 “三反”调查,并再次“殃及池鱼”,因此华为提起诉讼,也希望中兴能够支付交叉的专利费用。

但业内人士指出,华为一直在专利上支出较大,此次提起诉讼更在于寻求“成本的公平”。

“2010年,我们对于研发的投入为165.56亿元人民币(25亿美元)。华为重视自己的知识产权,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我们与电信领域主要厂商和知识产权持有人签署了一系列交叉许可协议。2010年,我们支付了2.22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以取得合法使用业内其他领先公司的专利和技术的权利”,华为在媒体声明中强调。

专利之争暗含商业纠纷

据证券日报报道,华为此举与此前爱立信诉中兴隐喻相同:中兴已与其在欧洲运营商市场展开正面竞争。

在上世纪,“巨大中华”四个字掷地有声。以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为首的通信业成了整个行业崛起的代称,彼时四家企业实力不相上下,但2002年前后,四家企业的业绩呈天壤之别。巨龙没落、大唐势微,而同处深圳的中兴和华为却异军突起,先后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

在将同行远远甩在身后的同时,中兴与华为的目标对手只剩下彼此。而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共同契合点也一而再地将它们摆在了竞争对手的层面。

“国际市场方面,移动宽带的发展将拉动相关设备及终端的投资,而LTE网络的全球布局也将带来新的机遇。”中兴在2010年报中这样描述。

英雄所见略同。华为在2010年报中也称:历经30年移动通信发展,LTE终于有望在未来成为移动宽带的统一技术,并将以比以往任何移动技术都更快的发展。预计未来5年,全球LTE用户数将以400%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2015年将达到6亿,由此实现从泛在语音向泛在宽带的飞跃。

“华为选择起诉的两项产品中,数据卡侵权项目并不是核心技术,而中兴选择在中国针对华为侵犯LTE项目提起诉讼,也正好证明了双方真正争夺的焦点所在。”一位观察人士表示。

“LTE技术尚处于实验阶段,但双方在不同国家分别针对LTE提起诉讼,也可以看出双方对LTE市场所寄予的厚望。”资深通信观察人士毛启盈分析,双方会以专利为诉讼利器阻击对方,是期望“通过不断的诉讼给对方施加压力,以阻击对方的进攻脚步。”毛启盈说,“如果一旦法庭认定某种商品因侵权而限制销售,对方则可趁机占领因此空缺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