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多dvd;爱多dvd是哪国生产的

爱多DVD:中国影音技术的璀璨明珠

在数字影音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DVD播放器作为家庭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与性能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观影体验。在众多DVD品牌中,爱多DVD凭借其卓越的品质、丰富的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赞誉。那么,爱多DVD究竟是哪国生产的?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一谜团,并深入探讨爱多DVD的独特魅力。

一、爱多DVD:中国制造,世界共享

爱多,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源自中国。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子企业,爱多自1994年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影音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从最初的碟机生产企业,到如今涵盖DVD、多媒体音响、专业音响、家庭影院、数码电子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企业,爱多不仅见证了中国影音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以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

爱多DVD,作为爱多品牌的明星产品,其生产环节严格遵循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测试,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完美。这不仅保证了爱多DVD的卓越品质,更让其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技术引领,创新无限

作为影音技术的佼佼者,爱多DVD在技术创新方面从未止步。以爱多ID503为例,这款DVD播放器不仅支持DVD、超级VCD、VCD、CD等主流碟片格式,还兼容MP3、CD-R/W、柯达PictureCD等特殊格式,满足了用户多元化的观影需求。此外,爱多ID503还内置杜比AC-3音场解码技术,支持⑤1声道环绕声,让用户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影院级的视听盛宴。

更值得一提的是,爱多DVD还具备记忆播放、多级快进/慢放及编程播放模式等人性化设计,让用户的观影体验更加便捷、舒适。同时,爱多DVD还提供了多种视频输出接口,包括S端子、色差分量、VGA及光纤输出等,满足了不同用户的连接需求。

三、文化底蕴,民族品牌的骄傲

爱多DVD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卓越的技术性能和人性化的设计,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爱多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将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全力打造家电业中国民族品牌。这种使命感让爱多DVD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影音产业的佼佼者。

如今,爱多DVD已经远销欧美、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中国制造的骄傲。这不仅是对爱多产品品质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国影音技术实力的有力证明。

四、展望未来,续写辉煌

展望未来,爱多DVD将继续秉承“创新、品质、服务”的企业理念,不断推出更多高品质的影音产品,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同时,爱多也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影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爱多DVD作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代表了中国影音技术的顶尖水平,更以其卓越的品质、丰富的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广泛赞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爱多DVD将继续续写辉煌,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观影体验。

成龙代言过的已经破产的品牌有哪些?

现在说起来成龙大家都不会陌生,国内的著名的演员,在国内的名气可谓是人尽皆知,同样红到这种程度的成龙当然会代言一些产品。如果但从代言方面来讲成龙大哥挺失败的。

爱多DVD这个DVD现在很多人想必都没有听说过,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当初成龙代言完就倒闭了,更何况现在网络的迅速发展,直接将DVD淘汰了。当初没有电脑和网络时,DVD可以说是70、80甚至是90后的回忆,每家都会买DVD光盘,不过代言没过多久,公司的合伙人就闹矛盾,随后也倒闭了。

成龙大哥早期出行都是三菱的汽车,因为他当时代言了三菱的汽车,后来三菱的汽车被爆出了质量有问题,虽然厂家即使召回了,但是质量的问题早就深入人心了,虽然现在三菱的汽车还在卖但早没有了当年的销量了吧。

霸王洗发水!加了特技!这大家很熟悉当时卖得很好,但是后来被爆出含有致癌物,虽然当时各方面都有澄清,成龙本人也站出来不表示不存在的,但是霸王洗发水还是消失了。

格力空调,一提起来大家联想到的就是女强人董明珠了,而这也是成龙为数不多的代言过没倒闭的公司,不过有格力公司员工表示自从成龙代言过之后,产品销售业绩就一直下降,对此我也只能表示无奈呢。

小霸王学习机!小编小时候的童年玩具,据说是个学习机,但是都是拿来当游戏机用的,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都是玩这个,现在的00后估计见都没有见过这个。成龙当时代言的这个,什么你问我后来怎么样了?后来他就倒闭了。

DVD的历史

这是我找的 不是很好当时我学DVD这门课程时书上介绍的很好不过现在没书了 呵呵

不过DVD是几种技术的结合 我不能一一给你详细的资料

网易 > 数码频道 > 家电首页 > 正文 新闻新闻网页 从老式录像带到高清 家庭播放机发展史

2011-08-09 05:31:30来源: 中关村在线网站(北京)有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第4页:用来K歌的VCD与DVD

如果说真正将播放机送进千家万户的,还是在VCD以及DVD时代,当时几乎在每家都能看到VCD或者DVD影碟机的存在。VCD时代以及DVD将家庭用播放机推向了一个顶峰。

老式夏新VCD1995年,VCD开始普及进入中国家庭

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C-CUBE公司展出的一项不起眼的MPEG技术引发了广泛关注。1993年9月,国内的万燕公司在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展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名为CDK330的活动图像光盘播放机的样机,被广电专家委员会命名为“小型光盘放像机”(简称小影碟机,也就是现在的VCD),在现场引起轰动。10月份,万燕在新建的厂房里开始组装第一批2000台播放机,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VCD影碟

万燕成功之后,吸引了多家外国企业和几百家国内的企业相继进入中国VCD市场,广泛的宣传使消费者很快了解和认识了VCD,同时,市场需求也十分巨大。到1995年底,有100多家VCD生产企业,国外企业有三星、索尼、松下、飞利浦、迪维斯等,国内的深圳的先科、无锡的梅花组合、常州的新科、四川的鼎天、上海的海月,共有20余种产品上市,使VCD在中国家庭影音市场上产生了空前的繁荣。

VCD取得成功的原因

VCD取得成功,价格自然是最主要的因素。虽然VCD的分辨率只有352*288,远远不能和LD480I的分辨率相比,但是由于价格低廉,迅速占领了市场,并取代了LD碟机。1997年,VCD产销量急剧膨胀到1997年的1096万台,自诞生以来以几何级增长。由于大量企业的进入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VCD播放机的价格迅速下降,由最初的上市四五千元降到1996年平均价格的1400元左右。1999年,VCD价格开始大规模降价,单机价格纷纷跌破800元,VCD在国内开始迅速普及。尤其是起可以K歌的功能满足了多少狼哭鬼嚎的孩子的梦想。

片源方面,由于当时盗版商的大量加入,VCD碟片的价格也急剧降低,满足了大众娱乐消费的需要,也导致很多地方市场上的VCD卖断了货。这也使得我们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发达国家通过十几年普及录像机而经历的家庭影音消费革命。

1998年,国产DVD进入中国家庭

VCD产品刚刚进入市场不久,索尼和东芝公司就在1995年9月公布了统一DVD标准。1996年11月松下DVD率先在日本上市,同年进入中国市场。随后,索尼、飞利浦、三星等各大公司都推出自己的DVD产品。

与此同时,国内的浙江慧强电子集团于1996年研制成功DVD-9601型DVD放像机,海信数字音像公司1996年开始DVD的技术研究,1997年在国内率先推出DVD视盘机。1997年8月,实达第一台DVD上市。1998年,新科公司已将16条生产线全部改造成DVD,DVD向下兼容SVCD方案,并不单独生产SVCD机。TCL王牌电子公司在1998年10月推出DVD2000型DVD播放机,能播放VCD、CVD、DVD三种碟片。实达、江奎、熊猫等公司也已经小批量生产DVD投放市场,年生产能力在10万台左右。

1998年,松下、飞利浦等外资品牌的DVD开始走进了中国一些经济条件好的高端家庭,当时的售价高达6000元。这是个DVD与VCD并存的时代,DVD如此高的价格还并不能取代VCD。同时,国产DVD也开始走入少数高端消费家庭。

到了2001年,中外企业的DVD产量急剧上升到1994.5万台,2006年上半年已达到7891.43万台。国内的DVD产量增长势头迅猛,价格也低,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但由于缺乏在较高技术层次上的知识产权,在世界市场上崭露头角的中国DVD企业遭到外国企业征收高额专利费的压制。最后谈判后达成和解,中国企业出口的每台DVD要缴纳9美元的专利费,高昂的专利费对中国DVD行业的成长产生了明显的遏制作用。

2001年,国产DVD开始大批量上市,步步高、先科、爱多、万利达DVD价格降至1700元左右,盗版DVD光盘也开始登场,由原来100元价格直降到30元左右,最后更是降到了5元一张或者十块钱三张,这些都强烈的刺激了DVD的发展,而目前虽然DVD也已经是惨遭淘汰的技术,但是其影响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依然深入人心。不少老牌公司如杰科公司甚至依然靠DVD占领市场,尽管他也知道高清才是趋势。

DVD

便携式DVD

在发展的后期,甚至出现了不少类似于笔记本外观的DVD产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便携式DVD。甚至不用借助遥控器,我们就可以在DVD上进行操作,而且大多都自带显示屏,而且价格都普遍在千元以下,也曾风靡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也处在淘汰的边缘,就是由于笔记本价格的下降以及MID产品以及平板电脑的兴起。

DVD碟片

小知识:怎么分清DVD碟片与VCD碟片

除了从标识上区别外,还可从光盘颜色来区别。一般CD光盘的颜色是铝白色,或稍带一点盘基材料的淡 VCD播放机蓝色、淡绿色等。而DVD盘就是非常明显的深紫色。另外,从容量是也有区别,通用的CD盘的容量是700M,DVD盘的容量是4.7G两种盘是否刻录过(或有数据),可看光盘刻录面是否有颜色的差别。如果是刻录过的光盘,会有两种颜色,有数据的地方(内圈)要深一些。CD光盘不大明显,要斜对着光线仔细反复看,特别是刻得较满的光盘。DVD光盘是否有数据就很容易看出来的。

要明确DVD盘片和VCD盘片的区别。它们的盘片结构差异很大,导致容量有很大区别(CD:600~700MB;DVD:4.3GB左右),存储的数据量也不同.VCD是Video CD盘片,属于CD。所以如果是Video盘,DVD与CD的时间长度或者画面质量是不一样的。DVD优于CD盘片。

DVD是一种光盘格式,而VCD是Video CD,表示存储视频内容,但依旧是套用CD白皮书范畴。工业标准中有DVD和CD两种存贮介质。实际上规定盘片的数据密度,激光波长,轨道间距,转速,盘体材质厚度等物理标准。

而VCD只是说明这个CD盘中存放的是视频,就类似MP3 CD一样。再要明确一下,DVD播放机和VCD播放机的概念。顾名思义,DVD播放机是播放DVD盘片的设备;VCD是播放VCD盘片的设备。它们设备的硬件上的主要区别应该是激光发光管所发射的激光波长不同。但是正如蓝光向下兼容DVD一样,DVD也向下兼容VCD.

(本文来源:中关村在线网站 )

成龙代言过的已经破产的品牌有哪些?

现在说起来成龙大家都不会陌生,国内的著名的演员,在国内的名气可谓是人尽皆知,同样红到这种程度的成龙当然会代言一些产品。如果但从代言方面来讲成龙大哥挺失败的。

爱多DVD这个DVD现在很多人想必都没有听说过,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当初成龙代言完就倒闭了,更何况现在网络的迅速发展,直接将DVD淘汰了。当初没有电脑和网络时,DVD可以说是70、80甚至是90后的回忆,每家都会买DVD光盘,不过代言没过多久,公司的合伙人就闹矛盾,随后也倒闭了。

成龙大哥早期出行都是三菱的汽车,因为他当时代言了三菱的汽车,后来三菱的汽车被爆出了质量有问题,虽然厂家即使召回了,但是质量的问题早就深入人心了,虽然现在三菱的汽车还在卖但早没有了当年的销量了吧。

霸王洗发水!加了特技!这大家很熟悉当时卖得很好,但是后来被爆出含有致癌物,虽然当时各方面都有澄清,成龙本人也站出来不表示不存在的,但是霸王洗发水还是消失了。

格力空调,一提起来大家联想到的就是女强人董明珠了,而这也是成龙为数不多的代言过没倒闭的公司,不过有格力公司员工表示自从成龙代言过之后,产品销售业绩就一直下降,对此我也只能表示无奈呢。

小霸王学习机!小编小时候的童年玩具,据说是个学习机,但是都是拿来当游戏机用的,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都是玩这个,现在的00后估计见都没有见过这个。成龙当时代言的这个,什么你问我后来怎么样了?后来他就倒闭了。

VCD--国产专利之痛

世界上第一台家用VCD机,影音光碟(Video Compact Disc;VCD)诞生于中国合肥的"万燕"之手,"万燕"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了VCD,并开创了中国的VCD行业。

VCD在二十世纪末消费类电子领域里,是中国可能领先的唯一机会,而在此之前本领域没有一个中国人创造并形成产业。但是当时万燕集团的掌门人、也是VCD机研制者姜万勐先生犯下令他后悔终生的致命错误:他竟然认为在当时的情况,申不申请专利没有太大的意义,以致万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几乎都被国内外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

随后,索尼、松下、飞利浦等国外制造业巨大纷纷加强对VCD机的研究,推出新的专利技术,刷新VCD的技术标准,以致包括万燕集团在内的国内家电企业生产VCD需要向这些国外巨头缴纳巨额的专利费用,在之后的七八年时间里,这些专利费用在国内市场就累积上百亿之多。

仅仅3到4年时间,拥有这项领先技术的万燕却最终淹没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而VCD产业,随着进入者的增多,产品利润被不断摊薄,最后这项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产业,也在低价竞争中日薄西山,被DVD蚕食殆尽。

世界上第一台VCD视盘机是由国人姜万勐先生发明的,诞生于安徽万燕公司。

事情发生在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C-CUBE(斯高柏)公司曾展出了一项图像解压缩技术。时任安徽观代集团总经理的姜万勐先生受其启发, 敏锐地意识到: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存储在一张比较小的光盘里的MPEG技术,意味着可以创造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供老百姓在家中使用。于是在1993年,出资57万元,研制出了物美价廉的VCD(价格相比同期录像机很有优势)。同年12月,他又与美籍华人孙燕生(时任C-CUBE公司董事长)共同投资1700万美元成立了万燕公司,各取了姜万勐、孙燕生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公司名称: 安徽省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VCD真正的核心技术:万燕公司花费巨资委托C-CUBE研发的解码芯片技术,却牢牢掌握在C-CUBE斯高柏微系统公司手里。这为后来国产VCD乱局埋下了崩溃的种子。

在1993年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VCD可行性报告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为此,姜万勐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得到了一系列的数字:1993年中国市场上组合音响的销售量是142万台,录像机的销售量是170余万台,LD影碟机100万台,CD激光唱机是160余万台。当时的LD光盘是四五百元一张,而VCD机的光盘价格却只有它的10%左右,因此可以预测,VCD机每年的销售量将会达到200万台左右。

中国的老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渐认识VCD。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机。不仅如此,姜万勐还要开发碟片,总不能让老百姓买了枪而没子弹。为此,他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了版权,推出了97种卡拉OK碟片。在最初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燕”倾其所有,开创了一个市场,确立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并形成了一整套成型的技术,独霸于VCD天下。

可以说,万燕的初创是成功的,也是辉煌的。但是,万燕也给自己酿下一杯苦酒。令姜万勐感到伤心的是,万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几乎都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

1994年,万燕开始批量生产VCD,但初期由于片源不配套,使VCD在市场发展上停滞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万燕所面临的难题是软硬件要一齐开发。“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600万美元,广告投入是2000万元人民币,中国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渐认识VCD,而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结果只卖出了2万台。由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360美元,再加广告费用,在市场上每台VCD卖四五千元,却基本无利可赚。 不仅如此,万燕还要开发碟片,万燕为此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97种卡拉OK碟片。

投入上亿地研发资金,产品研发出来,却没有及时申请专利,进行技术垄断。其他制造商只需要花费极小的代价就能获得成套的成熟生产技术。

在前期的产品成本上,万燕公司就吃了大亏;接下来的败招是九四年就投入2000万的广告费用。

一直到九五年。影碟机市场还属于培育阶段,在盗版影碟大量涌现之前,影碟机的市场容量很有限。投入再多地广告费都不会起到预期地效果。

广告是需要连续进行投入的商业行为,一旦中断,广告就会随着时间地延长而变得毫无效果。

要是将2000万广告预算拖到95下半年再投入,或许能让万燕公司起死回生。

万燕前期投入上亿的研究资金、2000万的广告费用,迄今为止卖出去地台影碟机还没超过两万台,就算每台影碟机的售价高达四千元,万燕收回成本都困难,更不要说什么利润了。

万燕资金裢脱节了!

万燕公司在影碟机市场启动的前夜就花光了所有钱,陷入生存的危机之中。

万燕要打翻身仗,唯有继续筹集资金扩大产能,等到九五、九六年影碟机市场突然暴发的时候,利用先机大举抢占市场。

万燕会成功的筹集到资金吗?显然不会,不然万燕就不会是被遗忘的品牌了。

在盗版影碟大量出现之前,影碟机的惨淡市场、万燕的惨淡经营已经让投资人失出信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入影碟机整套的生产技术甚至不需要一百万的资金,然而投资万燕却要分摊万燕公司前期投入研发的上亿元成本,哪个投资人会傻到做这折本的买卖?

1996年开始到1997年,中国的VCD市场每年以数倍的增长。从1995年的60万台猛增至1996年600多万台,1997年销售达到1000万台。只用了短短5年,VCD影碟机累计销售已有5000万台,并催生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国内响当当的品牌。但 “万燕”却在这个产业中,从“先驱”成为“先烈”,其市场份额从100%跌到2%,也就在这一年,“万燕”被同省的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万燕公司。

“万燕”让中国百姓认识了VCD,但摘桃子的却是深谙市场秘诀的广东人。 此时,深谙市场秘诀的广东人却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个良机。由于VCD整机组装对技术要求不高,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限制,再加上市场已经被打开,广东又是散件水货的聚集地,几个因素凑到一起,VCD组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珠江三角洲。“床板工厂”开始遍布大街小巷,一个人一天可以组装10台、20台,一家老少一天就能装出几十台,市场颇为火爆。

在中国家电产品中,没有一种产品如VCD 般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席卷全国。“万燕”从市场上衰落后,VCD进入了爆炸式的增长时期,有关统计显示,中国VCD企业最多的时候达1000多家,整个VCD行业风云变幻,其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高开低走的价格走势,大起大落的市场命运,无不让人刻骨铭心。

待续.

中国VCD发展历程

本文综合以下文章整理: